top of page

Fondazione Palazzo Strozzi 斯特羅齊宮基金會│文藝復興與當代藝術的對話



在美第奇家族面對經濟蕭條走下坡時,被流放的斯特羅齊兄弟藉機從那不勒斯返回佛羅倫斯,


成功拓展銀行事業並累積不少財富,足以建造與美第奇匹敵的斯特羅齊宮殿


1489年,由老菲利浦·斯特羅齊委託Giuliano da Sangallo和Benedetto da Maiano設計宮殿,


最後由Simone del Pollaiolo建造,為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代表作,也作為斯特羅齊家族身份的政治聲明。



後來家族陷入政治困境,宮殿於菲利浦·斯特羅齊逝世前都未能如期完成。


直到1937年被Istituto Nazionale delle Assicurazioni改建為展覽館, 於1998年由義大利政府收購,並成立Fondazione Palazzo Strozzi斯特羅齊基金會, 賦予宮殿新的起點,再次作為藝文活動展覽場所開放給民眾參觀。



(圖片來源:Palazzo Strozzi


Fondazione Palazzo Strozzi


斯特羅徽章上的白色新月,象徵著家族的三個願景,


斯特羅齊的銀行業務、商業活動及藝術贊助能為佛羅倫斯城市帶來影響性。


而今基金會仍承襲斯特羅齊的精神,致力於藝術、文化與創新,定期舉辦音樂會、裝置與藝術展演等,


透過展覽建立文藝復興建築與當代藝術間的對話,翻新過去賦予歷史傳統新的文化意涵。


於2015年起,由巴黎羅浮宮助理館長及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策展人Arturo Galansino負責,


以藝術教育研究為基礎,為藝術與文化開闢新的交流途徑,與國際接軌成為佛羅倫斯重要的文化中心。



Marina Abramavic The Cleaner


The Cleaner為「行為藝術之祖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大型回顧展,


繼2016年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當代美術館揭開序幕後,也於佛羅倫斯展出其過去50年間最具代表性的創作


邀請青年藝術家重新演繹經典的現場作品,及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藝術家在場》展覽的影像紀錄。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於1946年出生於南斯拉夫,


自1970年代進入貝爾格萊德美術學院後便開啟其職業生涯,率先將表演作為藝術形式使用,


Bruce Nauman、Vito Acconci和Chris Burden等人同為行為藝術的先驅。


瑪莉娜的作品多以身體為載體,時間為媒介,藉由承受極限領會各種精神的境界,並從恐懼中解放自我。



Rhythm 0, 1974 / Studio Morra, Napoli

《節奏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於義大利拿坡里的展演作品,


長桌上除了放置水、外套及玫瑰外,更有極具危險性的刀片、鐵鎚、槍與子彈等72樣物品。


瑪莉娜也將自己化為物件,毫無保留地站立於觀眾中間,隨觀者意志決定如何與藝術家互動。


挑戰人際互動的微妙關係與界限,面對現場被人割頸,甚至是被手槍脅迫等驚世駭俗的行為,


瑪莉娜流著鮮血,淚流不止仍正視面對人性與人心,透過親身經歷的痛楚、疑懼及能量傳達給觀者。



Relation in Space, 1976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 圖片來源:Artribune


1975年,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與德國藝術家烏雷於阿姆斯特丹相遇


兩人皆以孤獨、承受及超越極限為創作理念,外加同月同日出生的命運相連,迅速進而相戀。


第三十八屆威尼斯雙年展出的《空間中的關係》為兩人的共同創作,


赤裸的軀體從擦肩的接觸,加速度至強烈的碰撞,身體間拍擊的聲響猶如最單純的音樂節奏,


在每次磨擦中尋求性別間的平衡與靈魂間的聚合,藉由彼此能量的交融體現第三體「那個自我」的存在。



Imponderabilia, 1977 / Galleria Comunale d'Arte Moderna, Bologna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與烏雷完全裸露地站在波隆那當代美術館的入口處化為藝術作品,


迫使參觀者必須參與並即時抉擇,瞬間《無法估量》的因素微妙左右著人們的意識與行為,


面對裸體是親密的接觸,抑或是尷尬的困境,使觀者的情感與直覺反應成為創作的重點。



Rest Energy, 1980 / National Gallery of Ireland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與烏雷再次拋開自我,共執弓箭合力創作出攸關生死的藝術《能量》, 兩心合一轉為雌雄同體的狀態,緊繃的弓弦如緊張的關係,藝術的連結具極端信任及脆弱的兩面。



Nightsea Crossing, 1981-1987/ 圖片來源:Pomeranz Collection


1979年,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與烏雷首次至澳洲參加第三屆雪梨雙年展, 當下受到靈感啟發,決定深入澳洲沙漠與原住民接觸,從中發現及體悟部落的生存之道,


以「靜止與沈默」構思《藝術家的黃金發現》,以超越時間的靜物狀態體現無形的存在。 《夜海穿越》為延伸的22場世界巡迴演出作品,瑪莉娜與烏雷彼此凝視對方,坐於桌子的兩端,


突破身體的侷限與疼痛的障礙,穿越線性的時間序列與空間的規範,一同隨靜默進入新一層的意識狀態。



The Lovers,1988 / The Great Wall, China


《戀人》為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與烏雷共同創作的最後一件作品。

瑪莉娜為女性,作為水從渤海的山海關出發;而烏雷則作為火,從沙漠的嘉峪關起步。


最初《戀人》為互許終身之作,卻成為瑪莉娜與「史詩般的戀人」烏雷結束關係的告別儀式,


兩人相向而行至中間點二郎山會合,彼此分開仍繼續作為一個藝術家,完成漫長的磨難與艱鉅的考驗。



Balkan Baroque, 1997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1990年代,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受波士尼亞戰爭所啟發,將巴爾幹世界與其複雜的家庭背景做連結,


於1997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發表《巴爾幹巴洛克》作品,被授與金獅獎最佳藝術家的殊榮。


瑪莉娜於地下室會場每天重複進行清洗牛骨頭的動作,用鐵刷一遍又一遍地除去殘餘的肉與軟骨,


也無法清除身上死亡的氣味與鮮血的痕跡,譴責國家於戰爭時所犯下的罪行與無法洗淨的恥辱。



The Artist Is Present, 2010 / MoMA, New York


2010年,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於紐約MoMA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回顧展, 表演新作品《藝術家在場》,挑戰為期3個月,每日8小時,超過《夜海穿越》與1675名觀眾對坐凝視。

瑪莉娜又一次突破自我,正面與觀眾連結進行非語言的交流,以非物質的能量傳達至觀者的內心,


用「心」感「受」進而負載對方的傷痛,共享情感傳遞無條件的「愛」給每一位觀眾。



被世人奉為「行為藝術教母」的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認為其所承受的疼痛與他人無異。


卸下藝術家的身份,瑪莉娜是渴望親情與愛情的常人,她的真實生活反覆在愛與痛之間,


從愛中體會痛苦,從磨難中找到自我,透過自身轉化的能量,洗滌心靈的傷口,穿越恐懼築起的高牆



Marina Abramovic Institute (MAI)


《藝術家在場》與觀眾接觸的經驗,讓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體悟到現代人對於心靈的渴求,


也領會到藝術等同於生命,應該屬於所有人。瑪莉娜開始思考其存在的目的, 希望能藉由自身的經驗開啟一條探索人類意識的通道,讓更多人能感受周遭的生命,體驗轉化的能量


瑪莉娜於美國紐約哈德森成立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機構(MAI),


長時延與非物質的概念所構成,以「阿布拉莫維奇方法」(Abramovic Method)貫穿整個中心。 在空白的空間,以六小時為單位,藉由坐姿、站立、躺臥及慢走等基礎動作,


以「阿布拉莫維奇方法」感知身體的覺察和調整身心的狀態,回歸安定之心感受非物質藝術的能量, 體驗各種境界和開啟感官的無限可能,打開心與空間的關係,存在於無時間性的狀態中。



瑪莉娜仍持續建構其對於生命與藝術的理念──如果藝術家不在現場,觀者是否能感受到她的存在?


而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機構(MAI)將是她為世人所留下的遺產,為行為藝術找到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也為所有領域的思想家創造協作機會的平台,共同開發具深度包容性的新藝術創作。



因為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斯特羅齊宮基金會結緣,


成了每次佛羅倫斯必訪的博物館,推薦給熱愛藝術的大家!


 

INFO/

地址:Piazza degli Strozzi, 50123 Firenze (FI), Italia

開放時間:每週一到日10.00-20.00 (週四延長至23.00)

票價:全票€13 / 優待票(26歲以下學生或65歲以上) €10 / 6歲以下孩童 免費入場


 

CHIH.|去威尼斯生活提案


以上評論均為Chih.個人不專業發表,僅供參考。

圖文版權所有,如欲分享請載明出處與告知。

如有錯誤訊息,感謝歡迎留言指正。



438 次查看

Comments


bottom of page